本文將簡短介紹如何利用材料參數 (material parameters) 和線性黏彈性關係式,得到描述壁滑現象 (wall slip) 相當重要的兩個性質,即極限滑動速度 Vs* (limiting slip velocity) 和最大外插長度 bmax (maximum extrapolation length) ,這兩個性質相當有用,因為它們可以協助我們預測高分子發生壁滑的程度。de Gennes 提出,在高分子與壁的界面處,滑動速度 Vs 正比於該處的剪切應力 σ,即
其中,β 是界面磨擦係數。這個簡單的線性關係可被假設為高分子與壁界面的本質方程式,雖然此關係式很簡單,但卻適用於大部分的情況。
de Gennes 更進一步提出,界面磨擦係數 β 與界面黏度 ηi 和界面層厚度 ai 的關係如下
Equation 2 是透過因次分析 (dimensional analysis) 得來的。然而,若將 Eq 1 結合下方 Eqs. 3 和 4,同樣可推得 Eq. 2 這個重要的關係式
其中,γi_dot 是在界面層的剪切率。Fig. 6.2b 清楚地描繪厚度為 ai 的界面層,發生壁滑的界面層之剪切率 γi_dot (紅色虛線) 明顯大於整體剪切率 γ_dot (藍色虛線)。
Figure 6.2 |
有了 Eq. 2 這個重要的關係式,接下來我們便可透過一些簡單的物理概念,定量求得糾結高分子熔體 (entangled polymer melt) 在發生完全滑動 (complete wall slip) 現象或黏滑轉變 (stick-slip transition),所對應的極限滑動速度 Vs* (limiting slip velocity) 和最大外插長度 (maximum extrapolation length)。
當完全滑動發生於高分子與壁的界面時,高分子糾結點將完全消失,造成黏滑轉變現象 ,此時對應的臨界剪切應力為 σc。當發生黏滑轉變時,界面磨擦係數 β 將會突然下降至最小值 βmin。對於糾結高分子熔體 (糾結點分子量為 Me),其在界面層的黏度 ηi 也將達到一個下界值 η(Me),η(Me) 代表分子量為 Me 的 Rouse 熔體所對應的黏度。換句話說,當發生黏滑轉變時,界面黏度將由 ηi 突降至 η(Me),透過 Eq. 2,這時界面磨擦係數的最小值 βmin 為
這裡,高分子的糾結點間距 lent 被視為界面滑動層厚度 ai。
實驗已證實,黏滑轉變發生時所對應的臨界剪切應力 σc 相當接近彈性平台模數 Gpl,即 (高子子熔體的臨界剪切應力約為 0.1 MPa)
故極限滑動速度 Vs* 為
在 Eq. 7 中,使用了這個常見的線性黏彈性關係式
其中,τe 是糾結點的鬆馳時間。Eq. 7 這個重要結果透露了許多相當有用的訊息: (1) 極限滑動速度 Vs* 是由局部時間 τe 和尺度 lent 所決定。當溫度上升,分子運動速度加快,τe 變小,造成 Vs* 變大,也就是說,黏滑轉變將發生在更大的 Vs* 值,此預測與實驗結果吻合。(2) Vs* 與分子量並無相依性,這結果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黏滑轉變是在發生在糾結點完全消失的狀態。Table 6.1 則提供 PTV (particle-tracking velocimetry) 實驗取得的 Vs* 值,不同種類高分子之間差異甚大,落於 0.0093 到 200 mm/s。(3) 如果假設發生黏滑轉變的臨界應力值為 0.1 MPa 且剪切率為 1,000 1/s 時,臨界的黏度為 100 Pa.s;換句話說,若在射出成型的高溫度下,當流體黏度遠小於臨界黏度 100 Pa.s 時,則壁滑動可以被忽略。
另一方面,當發生黏滑轉變時,外插長度將在臨界剪切率 γc_dot 時達到最大值,即
Equation 9 使用了臨界剪切率 γc_dot 等於最長鬆馳時間 τ 的倒數 。如果我們將 Eq. 7 代入 Eq. 9,並接受 τ/τe = η/ηe (即最長的鬆馳時間正比於黏度),可以得到下方結果
在上式中,我們已使用了黏度和分子量的經驗式
Equation 10 是個非常重要的結果且與實驗所得的尺度關係相吻合 (見 Fig. 1)。我們可以透過 Eq. 10 估算不同種類高分子的最大外插長度,加以協助判斷壁滑的程度。舉例來說,由於 PS 和 PMMA 的糾結點分子量 Me 均很大,約是 15,000 g/mol,而實務上所使用的分子量 M 一般都小於 200,000 g/mol,透過 Eq. 10 所估算的 bmax 遠小於 1 mm,因此在工業加工中,壁滑現象較難發生在 PS 和 PMMA 兩種高分子。此外,不同於 Vs*,bmax 並不是溫度的函數,故較適合作為評估不同種類高分子對抗壁滑動的本質能力。
Figure 1 最大外插長度 bmax 與 分子量 Mw 呈斜率 3.4 的結果與 Eq. 10 的理論預測吻合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