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Message

「流行起於高分子,變化盡藏微宇宙」! 歡迎光臨「流變學好簡單 | The RheoMaster」部落格,成立於 2019.2.22,即將於 2024 年初屆滿 5年!旨在提供簡單的中文流變學知識,包括高分子流變學、輸送現象、高分子加工、流變量測等。您可至右方進行關鍵字搜尋,若有任何建議,請至文章留言或來信 yuhowen@gmail.com。 Welcome to "The RheoMaster" Blog. This website was established in Feb 2019, and will be celebrating its 5th anniversary in eary 2024. In view of the lack of Chinese literature on rheology, here we offer basic knowledge relevant to polymer rheology, transport phenomena, polymer processing, rheometry, etc. If you have any suggestion, please leave a message on the post you are reading or email us at yuhowen@gmail.com.

精選文章

網誌作者近期國際期刊論文發表 (Recent SCI Journal Articles by the Blogger)

  Extensional Rheology of Linear and Branched Polymer Melts in Fast Converging Flows 線型、分支型高分子融體於高速收縮流之拉伸流變 Rheol. Acta 62 , 183–204 (2023)...

2019年9月30日

黏度函數及溫度相依性 (Viscosity Functions and Its Temperature Dependence)

Revised: 2022/3/28

黏度是射出成型模型中重要的材料性質,它是剪切率、溫度、壓力的函數。因為剪切致稀的效應,牛頓本質方程式 (Newtonian constitutive equation; Eq. 1) 需稍做修改,使黏度成為剪切率相依的函數如 Eq. 2

(1)
(2)
其中,τ 和 γ ̇ (= ▽v + (▽v)T) 分別為應力張量和應變率張量,Equation 2 的 η(γ ̇) 剪切速率的函數,故 Eq. 2 定義了廣義牛頓流體 (generalized Newtonian fluid; GNF)。

以下介紹幾個常被用於射出成型模擬的黏度函數為 (i) Power-law model、(ii) Carreau model 或 Carreau-Yasuda model、(iii) Cross model
、(iv) Bingham model。


(i) Power-law model (兩個參數: m 和 n) 主要用於描述高剪切率區間的黏度,其函數為
(3)
其中,mn 為常數,n 是冪次律的指標,其值決定剪切致稀的程度 (Fig. 7.1)。mμn = 1 時,power-law model 還原為牛頓流體,即黏度為定值 (η = μ)。對於高分子熔體,一般來說 n < 1n 值越小,剪切致稀越明顯 (常見的範圍是 0.3 < n < 1)。然而,於射出成型的高速充填過程,不平衡的流動 (unbalanced flow; Fig. 3.2) 將額外產生低剪切率的區間,power-law model 可能無法描述低剪切率的黏度。Figure 1 是利用 Power-law model 描述毛細管黏度計的高剪切率黏度數據。




Figure 1

(ii.a) Carreau model 的黏度函數為 (四個參數: η0ηλn)
(4a)
其中,η0 是零剪切率黏度,η 是上極限牛頓黏度 (upper limiting Newtonian viscosity),λ 是流體的時間常數,n 是冪次律的指標。此模型可細緻補捉到曲線的細節,λ 決定黏度變化發生的位置 (Fig. 7.2)。當 η = 0 且在高剪速率下,Eq. 4a 變成 Power-law model (mη0λn-1)。



(ii.b) Carreau-Yasuda model 的黏度函數為 (五個參數: η0ηλna)
(4b)
相較於 Carreau-Yasuda model,此模型可透過 a 調整黏度變化發生位置的曲率 (curvature; Fig. 7.2)

(iii) Cross model 的黏度函數為 (三個參數: η0τ*n)
(5)
此式結合了牛頓區間和冪次律剪切致稀區間。當剪切率趨近於零,Equation 5 預測零剪切率黏度 η0;當剪切率很大時,則預測冪次律行為。Equation 5 的 τ* 是常數,物理上代表牛頓流體過渡至冪次律流體之臨界剪切應力值。相較於 Carreau-Yasuda model,Cross model 所需的參數較少 (三個) 且能捕捉黏度對剪切率的相依關係,因此,Cross model 常被用於商用模擬軟體

(iv) 
Bingham model 的黏度函數為 (兩個參數: τyμ0)
(6)
此模型所代表的行為和上述的幾個模型有著基礎上的不同,Bingham 模型用於描述具屈服應力 (yield stress) 的流體,如 Fig. 7.3 所示。此模型說明,當應力尚未達到屈服應力 τ以前 (τ恆為正),流體是不會流動的;當應力遠大於 τy,則流體以固定黏度 μ流動。


最後,為了將溫度對零剪切速率黏度 η0 的影響加以考量,常見的作法是將 Cross model (Eq. 5) 結合下方的 WLF 方程式 (Eq. 7),稱之為 Cross-WLF model
(7)
Equation 7 的 D1 是參考溫度 T0 對應的零剪切率黏度 (即 TT0ηD1)。值得特別注意的是,Cross model 本身自動反應了溫度對臨界剪切速率 γ ̇* ( τ*/η0) 的影響,詳細的解釋如下。Cross model (Eq. 5) 可近似成
η = η/ [1 + (η0γ ̇/τ*)1-n] ≈ η/ [1 + (γ ̇/γ ̇*)1-n]     (5a)
因此,當溫度升高時,Eq. 5a 的 η變小 (向下平移),且 γ ̇* 大 (向右平移),故整條黏度曲線向下且向右平移,此趨勢符合實驗觀察。在這裡,我們假設 τ* 不受溫度的影響而改變,這個假設也大致符合實驗觀察。

有些商業化模流軟體額外考慮壓力 P 對零剪切速率黏度的效應 (見 Fig. 2 模型),透過參數 D3 修正參考溫度 Tc 和係數 A(
D需由毛細管流變儀的背壓實驗決定之),此模型稱為 Modified Cross Model (3)。常壓下 (P = 0.1 MPa),D3P = 0.019 K,修正量趨近需零,不同溫度所對應的黏度曲線如 Fig. 3 所示;高壓下 (P = 50 MPa),
D3P = 9.5 K,修正量不可忽略,黏度曲線如 Fig. 4 所示。比較 Figs. 3、4 在同一個溫度下的黏度曲線,黏度受壓力的影響而明顯增大。

Figure 2 Moldex3D 模流軟體的 modified Cross model (3)。

Figure 3 常壓下 (P = 0.1 MPa)。

Figure 4 高壓下 (P = 50 MPa)。


References:
1. PK Kennedy, R Zheng, Flow Analysis of Injection Molds, 2nd ed (Hanser 2013).
2. FA Morrison, Understanding Rhe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2019年9月16日

平板流變儀 (Parallel-Plate Rheometer): Part 2

使用毛細管黏度計 (capillary viscometer) 需要 40 克左右的樣品,而旋轉的平板流變儀 (rotational parallel-plate rheometer) 僅需約 1 克,平板流變儀如 Fig. 10.12 所示。在高轉速下,平板內的流體將受離心力 (centrifugal force) 而甩出,稱之為邊緣破裂 (edge fracture),因此,可信數據所對應的最高剪切率將大伏受限,上限約在 100 到 500 1/s 之間,需視流體的黏彈性程度而定,彈性成份越高,則越易發生邊緣破裂。反觀,毛細管黏度計卻不受上述現象所限制,因此最高剪切率可達數千以上。平板流變儀常搭配毛細管黏度計,建構完整的黏度曲線 (剪切率範圍約 10-2 至 104 1/s)。


Figure 10.12

平板流變儀 (Parallel-Plate Rheometer): Part 1,我們已結合連續方程式、運動方程式、牛頓本質方程式,解出牛頓流體 (黏度為定值) 於空間中的速度 vθ(r, z) 分佈。為了對付通用流體 (general fluids) 或者性質未知的流體,這裡的作法將不再假設牛頓本質方程式,而是從已知的流速分佈出發。所以,推導的結果適用於任何流體,包括流體速度 (Eq. 2)、剪切率 (Eq. 4)、黏度 (Eq. 20)。

當平板流變儀的上板 (upper plate) 以固定角速度 Ω 旋轉,速度向量 v 唯一不為零的分量
為 vθ
(1)
有了這個速度場 (velocity field) 並假設不可壓縮流體 (incompressible fluid),連續方程式 (continuity equation) 告訴我們 vθ/θ = 0,故 vθ rz 的函數,若合理假設它的型式為 vθ(r, z) = zf(r),且將邊界條件 (於 z = 0,vθ = 0;於 z = Hvθ = rΩ) 代入 vθ 求解,可得
(2)
形變率張量 γ ̇ 為 (rate-of-deformation tensor) [註: 張量表示為粗體或 "=" ]
(3, 4)
形變率張量的大小 (magnitude of the rate-of-deformation tensor) 為純量 γ ̇ = |γ ̇| = rΩ/H (Eq. 4),我們稱 γ ̇ 為剪切率。值得注意的是,剪切率為徑向位置 r 的函數,由於平板的邊緣剪切率 (rim shear rate) 為 γ ̇R = RΩ/H,所以 Eq. 4 的剪切率可寫成
(5)
流體所受應變 γ(0,t) 也為 r 的函數,即
(6)
如果我們檢視 Eq. 2 且考慮流動發生在特定的位置 r,並忽略 θ 方向的曲率 (curvature),則旋轉的平板流變儀非常相似於剪切的剪切流 (simple shear flow; vx = γ ̇*y)。類比於剪切流,於是我們可以說,θ 是流動 (flow) 的方向 (x)、z 是梯度 (gradient or shear) 的方向 (y)、r 是中立 (neutral) 的方向 (z),我們也可說平板流變儀近似於單一方向流 (unidirectional flow) 。而最接近這個假設的位置是在邊緣 (rim),即 r = R 的位置,因此我們可以使用下面的式子計算黏度
(7, 8, 9)
為了計算黏度 (Eq. 9),由於實驗上已知邊緣剪切率 γ ̇R (RΩ/H),接下來我們將尋求真實剪切力 τ|r=R 之表示式 (true shear stress at r = R)

若假設剪切應力張量是對稱 (symmetry) 的,則圓柱座標 (rθ, z) 系統的應力可寫成

(10)
根據此張量以及假設的速度場,運動方程式可簡化成為
(11)
如果我們進步假設壓力不隨 θ 而變,可將 Eq. 11 的 θ 分量積分得到
(12, 13)
其中,C(r) 是 r 的未知函數。因此,Equation 13 告訴我們很重要的結果,即剪切應力 τ 是 r 的函數。換句話說,如果想要知道剪切應力的值 (例如在上板的位置,即 z = H),我們必需在特定的徑向位置 r 進行量測,才能評估該點的黏度。然而,這種量測極具難度。所以,另一種簡單且可行的方式是先取得轉動上板所需之總力矩 T (total torque),然後進一步將總力矩 T 透過關係式連結至黏度 η。需注意這裡的黏度 η 是指流體於 r = R 的黏度 (注意: 黏度是 r 的函數),也就是對應剪切率為 γ ̇R (= RΩ/H) 的黏度。此間連結的關係式類似於毛細管黏度計的 Weissenberg-Rabinowitsch 校正,我們將於下面介紹。

總力矩 T 可表示為

(14)
在任意位置 r 的黏度可寫成
(15)
根據 Eq. 15,我們可以將 Eq. 14 的 -τ|z=H 以 η(r)γ ̇r 取代而得到下式 (一般情況,黏度是 的函數 ,也就是剪切率的函數)
(16)
已知 rγ ̇R/γ ̇R (即 Eq. 5),則 dr = d(γ ̇R/γ ̇R)。將這些變數變換 (change of variable) 關係式代入 Eq. 16,可得
(17)
為了消去積分,我們使用 Leibnitz 法則將 Eq. 17 的兩側對 γ ̇R 微分可得 Eq. 19
(18, 19)
由 Eq. 19 可推得穩態剪切黏度表示式為
(20)
比對 Eqs. 9 和 20 兩式可知,可以得到我們之前想要得到的 τ(r=R) (< 0),即 
τ(r=R) = -T/(2πR3) * [3 + dln(T/2πR3)/dln(γ ̇R) ]     (21)
為了得到 τ(r=R),第一步需先收集不同邊緣剪切率對總力矩的數據 (如 Fig. 10.13 所示),然後取得 dln(T/2πR3)/dln(γ ̇R) 之值。第二步是將 dln(T/2πR3)/dln(γ ̇R) 代入 Eq. 20 的中括號,最後得到邊緣剪切率 γ ̇R 對應之黏度值 η(γ ̇R)

這裡值得檢驗一下 Eq. 20,對於牛頓流體,中括號內的微分值 dln(T/2πR3)/dln(γ ̇R自然等於 1 (因為 T 正比於 γ ̇R),故毋需修正,可得黏度 μ 
μ = 表觀剪切力 / 邊緣剪切率 = (2T/(πR3)) / γ ̇R     (22)
但是,對於非牛頓流體,dln(T/2πR3)/dln(γ ̇R) 一般小於 1,故經過 Weissenberg-Rabinowitsch 方程式修正後的真實剪切力將較表觀剪切力來得小,故真實黏度也將較表觀黏度來得低些 (見 Fig. 10.14)。

Figure 10.13

Figure 10.13 經 Weissenberg-Rabinowitsch 方程式修正前後的黏度數據比較,在高剪切率的修正伏度約 -8%

最後提醒一點,由 Eq. 6 可知,應變 γ 沿著徑向位置而異,所以材料並非均受到相同的應變,因此對於應變敏感的材料 (例如,相分離的混合物或液晶),平板流變儀的結果將是材料的平均響應 (a blurring of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Reference: FA Morrison, Understanding Rhe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2019年9月15日

平板流變儀 (Parallel-Plate Rheometer): Part 1

對於扭轉平行板流變儀 (torsional parallel-plate rheometer),樣品置於兩個平行 (圓) 板之間,下板靜止,而上板旋轉,如 Fig. 3.12 所示。以下將針對不可壓縮牛頓流體 (incompressible Newtonian fluid),計算流速分佈、應力張量 (stress tensor)、穩態旋轉 (角速度 Ω) 所需力矩 (torque)。為了簡化問題,這裡假設
(1)
其中,f(r) 是未知的 r 函數,是我們將要求解的。

Figure 3.12 雙平行板 (parallel plates)

這個流體流動問題將使用圓柱座標 (cylindrical coordinates) 求解,因此連續方程式為 (equation of continuity)

(1)
因為流速僅在 θ 方向,所以速度在 rz 的分量為零
(2)
所以連續方程式簡化成
(3)
Equation 3 說明 vθ 在 θ 方向為定值。對於不可壓縮之牛頓流體,運動方程式 (equation of motion) 可簡化成 Navier-Stokes 方程式
(4)
於圓柱座標,Navier-Stokes 方程式的各項為
(5, 6, 7, 8, 9)
若將我們對速度 v 已知的訊息代入 Eqs. 5 到 9,可得
(10, 11, 12, 13, 14)
重力是負 z 的方向。因為在 θ 方向是對稱的,所以有關於 θ 的導數均要為零。有了這個假設,我們最後得到下方運動方程式
(15)
因為這個流動問題要求穩態解,所以 vθ/t = 0。另外,因為流動不是單向流 (unidirectional flow) 所以 v‧▽(Eq. 11) 不為零。Navier-Stokes 方程式 (Eq. 15) 的 z 分量很簡單,它告訴我們在 z 方向的壓力梯度源於重力 (gravity)
(16)
r 分量指出,徑向的壓力梯度源於離心力 (centrifugal force)
(17)
θ 分量則告訴我們扭轉流 (torsional flow)
(18)
我們可以從 Eq. 18 看vθ 是 rz 的函數。的確,於下板與上板 (z = 0, H) 的位置,其速度分別為零與非零,故 vθ 是 z 的函數;於中心與邊緣 (r = 0, R) 的位置,其速度分別為零與非零,故 vθ 是 r 的函數。所以,vθ vθ(rz),這裡我們無法使用簡單的分離變數法 (separation of variables) 求解。我們在一開始的問題描述時已合理假設 vθ = zf(r) (Eq. 1),將之代入 Eq. 18,可得
(19)
其解為
(20)
其中C1 和 C2 是積分常數。這個問題的邊界條件是流體和兩平板接觸的位置沒有壁滑動 (no wall slip),且空間中速度是有限的 (finite velocity),即 
(21, 22, 23, 24)
我們可以得到速度場 (velocity field)
(25, 26)
 為了計算扭轉圓盤所需的力矩 T (torque),我們使用力矩的定義並積分
(27)
Equation 27 的 τzθ 可由本質方程式取得 (這裡假設牛頓黏度定律),即 
(28)
(29, 30, 31)
有了本質方程式 (Eq. 31) 和 vθ  的解 (Eq. 26),最後可得
(32)
接著將 τzθ 代入 Eq. 27 並積分得到力矩
(33)
由 Eq. 33 也可得知牛頓流體的黏度 μ
μ = (2/πR3) / (Rω/H) = 表觀剪切力/邊緣剪切率    (34)
由於我們於此流動問題假設流體為牛頓流體 (流速分佈為已知),我們將另文討論通用流體 (流速分佈為未知);見平板流變儀 (Parallel-Plate Rheometer): Part 2



Reference: FA Morrison, Understanding Rhe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