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Message

「流行起於高分子,變化盡藏微宇宙」! 歡迎光臨「流變學好簡單 | The RheoMaster」部落格,成立於 2019.2.22,已於 2024 年初屆滿 5 年!旨在提供簡單的中文流變學知識,包括高分子流變學、輸送現象、高分子加工、流變量測等。您可至右方進行關鍵字搜尋,若有任何建議,請至文章留言或來信 yuhowen@gmail.com。 Welcome to "The RheoMaster" Blog. This website was established in Feb 2019, and has celebrated its 5th anniversary in eary 2024. In view of the lack of Chinese literature on rheology, here we offer basic knowledge relevant to polymer rheology, transport phenomena, polymer processing, rheometry, etc. If you have any suggestion, please leave a message on the post you are reading or email us at yuhowen@gmail.com.

精選文章

網誌作者近期國際期刊論文發表 (Recent SCI Journal Articles by the Blogger)

  Extensional Rheology of Linear and Branched Polymer Melts in Fast Converging Flows 線型、分支型高分子融體於高速收縮流之拉伸流變 Rheol. Acta 62 , 183–204 (2023)...

2019年9月13日

毛細管黏度計之入口和出口效應:Bagley 修正法 (End Effects in Capillary Rheometer: Bagley Correction)

Revised: 2022/5/24

當我們推導毛細管黏度計之管壁剪切應
 (wall shear stress),通常假設毛細管的長度遠大於直徑 (>> D),因此可以忽略流體速度分佈在 z 軸流動方向的差異。然而,在真實的毛細管黏度計,高分子流體自料管進入毛細管入口端 (inlet) 的突縮 (sudden contraction) 易形成渦流 (vortex),造成額外的壓力損耗,如 Fig. 10.2 所示。而且,當流體進入毛細管後,亦需行經一段距離才能達到穩態,稱之為入口效應 (entrance effect)。此外,對於高分子而言,其在出口端 (exit) 亦會受到模頭膨脹 (die swell) 之擾動,稱之為出口效應 (exit effect)如 Fig. 10.2 所示。以上兩個效應合稱端點效應 (end effects),造成流速在 z 方向產生差異。

毛細管黏度計的幾何圖如 Fig. 10.3 所示,若實驗上所取得的等效壓力降 P0 - PL 和管長 L 之範圍均是在全展流區 (fully developed flow region),則可避開料管區 (barrel region)、入口區 (entrance region) 和出口區 (exit region) 的效應,不會造成量測精準度的問題。然而,實際的問題是,我們並不知道完全發展區是在毛細管的哪一段位置。此外,在實務上,壓力感測器 (pressure transducer) 是安裝於料管區而非毛細管段 (見 Fig. 6.6)。


Figure 10.2 毛細管黏度計 (取自 Göttfert 官網)


毛細管黏度計的壓力感測器 (pressure transducer) 安裝於料管區


Figure 10.3 毛細管黏度計幾何圖

毛細管黏度計量測壓降的裝置如 Fig. 10.3 所示,如果我們忽略重力效應,則 P = p。於毛細管入口端上方位置 (即 Fig. 10.3 的點 B的壓力值為 p0,其與單位面積所受的力有關 (F/πRb2),其中,F 是維持活塞能以穩定速度移動的力。一般而言,在體積流率下,流體自寬料管 (wide barrel) 進入毛細管入口端所造成的壓力降非常小可以被忽略;而在毛細管出口端的壓力值 pL 大氣壓力 patm (atmospheric pressure),即  ppatm。故通過整支毛細管的壓降是入口與出口端之壓力差,即 p0 - pL (= F/πRb> 0)。
(1, 2, 3)
其中,R是料管的半徑。一般而言,如果我們忽略流體在入口及出口端發生的過渡 (或重整) 狀態,則毛細管的全長 L 被視為壓降 p0 - pL 發生的距離
[註:測力傳感器 (load cell) 的缺點是,量測值 F 不但會受到活塞和料管壁間的摩擦,也會受到料管區壓降的影響,因此,現行儀器大多已採用壓力傳感器]

量測上,為了消除在料管處的壓降影響,我們可以直接於最接近毛細管入口端的點 B (Fig. 10.3),安裝一個壓力傳感器 (pressure transducer) 量測該處壓力,這也是大部分商業化黏度計的作法。由於出口端的壓力 (patm) 為大氣壓力,故僅需安裝一個壓力傳感器 (於點 B),便可得知壓力差 (= p0 - pL)

然而,體積流率入口效應和模口膨脹兩效應,可以透過固定管壁剪切速率 (constant wall shear rate) 的實驗,觀察毛細管長度與半徑之比值 L/R (the ratio of capillary length to radius) 對數據的影響,最後加以修正壓力值,我們將於下方討論此方法,即 Bagley 修正法;見 Fig. 7-2。
[註:先進行 Bagley 修正取得真實壁剪切應力值,再進行 Weissenberg-Rabinowitsch 修正取得真實壁剪切速率,結合兩者可得真實黏度]


透過 Bagley 修正,長度不同的毛細管但具有相同的入口出口壓損總和 pe (= 入口壓損 (entrance pressure loss) + 出口壓損 (exit pressure loss)),可透過相減消去

在恆溫的毛細管黏度計實驗,當我們固定表觀的壁剪切 γ ̇a (= 4Q/πR3) 的值 (即固定體積流率 Q 和毛細管半徑 R),對於不同長度 L 的毛細管 (至少三個長度),我們理論上可以產生相同的壁剪切應力 τR,即
(4)
當我們採用上述方法 (固定壁剪切率),則不同長度毛細管所產生對應的壓力降 p
(5)
由 Eq. 5 可知,若將 ΔpL/R (或 L/D) 作圖,理應得到一條通過原點且斜率為 2τR (或 4τR) 的直線;這表示當 L/R 外插至 L = 0 時 (即毛細管長度趨近零),壓力降將趨近於零。不過,如 Figs. 10.7 或 10.8 所示,當端點效應存在時 (end effects),各直線將不會通過原點

Figure 10.7 Bagley plot,每條線代表不同的表觀壁剪切率 (取自 Göttfert 官網)

Figure 10.8 PE 的實驗數據

實驗上,如 Fig. 10.8 所示,具高彈性的 polyethylene 材料的數據確實為直線 (不同斜率對應不同的表觀壁剪切率),但是 y 軸的截距均不為零 (壁剪切率越大,截距越大),故表示端點效應的存在且其效應隨壁剪切率增加而變大

截距值是合併的入口和出口壓力損耗所造成 (combined entrance and exit pressure loss),這是因為在入口和出口端速度曲線重排所導致 (rearrangements of velocity profile at the entrance and exit)。因此,毛細管的數據需根據 Fig. 10.8 的 y 軸截距值進行端點效應的修正,也就是說,我們需使用修正後的壓力降 pcorr,計算真實壁剪切應力 (即 pcorr   pend;截距 pend 為正值),故修正後的真實壁剪切應力 τR,corr (true wall shear stress) 將會比較小,其值等於
τR,corr = pcorrR/2L     (6)
[註:Figure 10.8 實驗數據的斜率為 2τR,corr = (pend)R/L,可直接推算不同 γ ̇a 對應的 τR,corr]
同樣地,另外一種修正端點效應的做法是將原先的 L/R 值加上 Fig. 10.8 的 e 值後 (即 (L/R)corr = L/R + |e|e 為負值),取得正確的剪切應力如下
τR,corr = p/[2(L/R)corr]   (7)
當使用 Eq. 6 或 Eq. 7 完成 Bagley 修正後,可以得到正確的壁剪切應力 τR,corr,下一步便能進行 Weissenberg-Rabinowitsch 修正,以取得真實的壁剪切率,並用以決定最終的黏度;Fig. 1 為經 Bagley 修正後的毛細管黏度計數據。

Figure 1

最後一個有趣問題,我們該如何驗證已求得的 Bagley 壓力修正值 (壓力軸的截距值) 是否正確? 如果我們已完成半徑 R1,長度為 L1L2L的一組實驗,我們可以再進行另一組半徑 R2,長度同為 L1L2L的實驗,確認 Bagley 修正壓力值不隨半徑而明顯改變。如 Fig. 2 所示 [Hatzikiriakos and Dealy (1992)],我們的確發現直徑 0.0762 和 0.1320 cm 的兩組毛細管,在低表觀剪切率的數據吻合度相當高,表示 Bagley 修正是可靠的;另一組獨立的實驗也發現類似的結論 (Fig. 12) [Barakos and Mitsoulis (1995)]。



Figure 12 y 軸的 n同 Eq. 7 的 e


References:
(1) FA Morrison, Understanding Rhe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2) MT Shaw, Introduction to Polymer Rheology (Wiley 2012).
(3) SG Hatzikiriakos, JM Dealy, "Wall slip of molten 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s. II. Capillary rheometer studies," J. Rheol. 36, 703 (1992).
(4) G Barakos, E Mitsoulis,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extrusion through orifice dies and prediction of Bagley correction for an IUPACLDPE melt," J. Rheol. 39, 193 (1995).

2 則留言:

  1. PC在270℃,剪切速率为10-1000s-1下做毛细管流变仪,结果Bagley入口矫正出来的y(x=0)是负的,作者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回覆刪除
  2. 造成負值的原因包括:(1)僅使用兩個L/D值過於接近的數據進行外插,故外插值不可靠,最好使用3個L/D值,且L/D值有非常小的也有非常大的,例如L/D = 10、20、30;(2)最大L/D值所對應的壓力降明顯驟增,這是因為高壓效應造成黏度明顯增加所致(high-pressure effect),故容易造成外插值變負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