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剪切致稀 (Shear Thinning)
如 Fig. 1 之黏度曲線所示,非牛頓流體最明顯的特徵便是其黏度 (viscosity) 隨剪切速率 (shear rate) 增加而大伏度下降。在 Fig. 1 的第一牛頓平台區 (1st Newtonian plateau),由於高分子本身的布朗運動,使高分子不太受到外在微弱流場的擾動,即分子本身的鬆弛速率 (relaxation rate) 遠大於外在流場的形變速率 (deformation rate),故低剪切率對高分子的平均方向性或結構並無產生太大的影響。在這種狀態下,纏結高分子 (entangled polymers) 因為彼此間不易滑動所具有的高黏度稱之為零剪切率黏度 η0 (zero-shear-rate viscosity),而且在第一牛頓平台區,η0 不隨剪切率改變。流體在這個線性區 (linear region) 的行為,就好像一個理想的彈簧,只要形變量夠小,彈力係數 k 將會是定值。Figure 1 |
然而,在 Fig. 1 的剪切致稀區間 (shear thinning region),流場強度已足以造成分子方向性之改變 (oriented),由均向 (isotropic) 狀態變成朝向流場方向的非均向 (anisotropic) 狀態、或者足以造成分子形狀之變化 (deformed)、或者足以造成分子結構之瓦解 (disaggregation);見 Fig. 2 左下角示意圖。這些微觀的分子結構變化,均將使得流體之整體黏度下降而更加易於輸送。
Figure 2 |
另一方面,當溫度升高,分子間的自由體積 (free volume) 將增加,並造成黏度下降,如 Fig. 3 所示。
(ii) 爬桿 (Rod Climbing)
對於牛頓流體,攪拌棒所造成的離心力,將使其形成內低外高的液面,見 Fig. 4 藍色液體 (N: Newtonian liquid)。反之,對於非牛頓流體,流場對高分子造成的正向力將足以克服離心力,形成內高外低的液面,稱之為爬桿現象,見 Fig. 4 紅色液體 (P: Polymeric liquid)。簡單來說,正向力來自於被拉伸的高分子鏈,於此非平衡 (non-equilibrium) 的狀態,分子鏈具回縮鏈長的傾向,故產生與離心力相反方向的作用力,造成爬桿的有趣現象。如 Fig. 4 右下角示意圖,受力的彈簧具有恢復原長度的傾向。Figure 4 |
Figure 5 是真實的爬桿實驗 (rod-climbing experiment 或 Weissenberg effect)。Fig. 6 是用於解釋此現象之分子受力示意圖,流場造成高分子鏈產生第一正向力 τθθ - τrr。因為高分子是沿著曲線的流線 (curvilinear streamline) 被拉伸,所以它們傾向朝著中心旋轉軸 (rotating shaft) 移動,造成內高外低的爬桿現象。
Figure 5 |
Figure 6 |
Reference: T Osswald, N Rudolph, Polymer Rheology: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Hanser 20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