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 corotational Maxwell 模型為
Equations 1 與 2 唯一的差別是前者為時間偏微導數 (partial time derivative),後者為共旋時間導數 (corotational time derivative)。相較於時間偏微導數,共旋時間導數的引入將滿足客觀性原則 (principle of objectivity),即應力張量的表示將與流體單元在空間中的瞬間方向性無關 (the expression for the stress tensor should be independent of the instantaneous orientation of a fluid element in space)。在 Eq. 2 中,剪切應力張量 τ 的共旋時間導數為 τ(0) (= Dτ/Dt),即
渦度張量 (vorticity tensor) 為 ω = ▽∙u - (▽∙u)T
應力張量 (stress tensor) 為
速度向量的各分量為
應變率張量為 (rate-of-strain tensor or rate-of-deformation tensor)
結合 Eqs. 2 至 7,以及應力張量不隨位置和時間而變的假設 (即 Eq. 3 的第一項時間實質導數 為零 Dτ/Dt = ¶τ/¶t + ux¶τ/¶x + uy¶τ/¶y + uz¶τ/¶z = 0,但第二項 1/2{ω ∙ τ - τ ∙ ω} 不為零),我們可得以下結果,黏度與剪切率的相依性為
Figure 5.27 為黏度對剪切率的作圖,相同於 Maxwell 模型,corotational Maxwell 模型預測了牛頓平台區 (Newtonian plateau),但後者模型更成功預測實驗上常見的剪切致稀的行為 (shear thinning)。當 λ0 越大,剪切致稀將提前在低剪切率發生。另外,此模型對第一正向力差值 N1 (first normal stress difference) 和其係數 ψ1 (正值) 之預測為
第一和第二正向力差值係數之理論比值為 (ψ2 負值)
實驗上,第二正向力差值較第一正向力差值難以測得,因此常以下式近似之
同時,Eqs. 10 和 11 告訴我們,corotational Maxwell 模型預測的第一和第二正向力差值異號且不為零。Figure 5.28 是第一正向力差值係數對剪切率的作圖,隨著剪切率越大,正向力差值係數越小。
雖然 corotational Maxwell 模型錯誤預測程度過大的剪切致稀行為 (excessive shear thinning;即在剪切率為 1/λ0 1/s 時,Equation 9 預測應力將有最大值) 和過大的正向力差比值 (實驗值約 - 0.1 至 - 0.4,而非 - 0.5),但是僅有兩個參數的 corotational Maxwell 模型 (λ0 和 η0), 已可定性補捉低剪切率之流動行為,並幫助我們學習處理更進階的非線性黏彈模型。
Figure 5.27 Corotational Maxwell 模型對黏度之預測 |
同 Figure 5.27 |
Figure 5.28 Corotational Maxwell 模型對第一正向力差值係數之預測 |
同 Figure 5.28 |
Reference: T Osswald and N Rudolph, Polymer Rheology: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Hanser 20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