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Message

「流行起於高分子,變化盡藏微宇宙」! 歡迎光臨「流變學好簡單 | The RheoMaster」部落格,成立於 2019.2.22,已於 2024 年初屆滿 5 年!旨在提供簡單的中文流變學知識,包括高分子流變學、輸送現象、高分子加工、流變量測等。您可至右方進行關鍵字搜尋,若有任何建議,請至文章留言或來信 yuhowen@gmail.com。 Welcome to "The RheoMaster" Blog. This website was established in Feb 2019, and has celebrated its 5th anniversary in eary 2024. In view of the lack of Chinese literature on rheology, here we offer basic knowledge relevant to polymer rheology, transport phenomena, polymer processing, rheometry, etc. If you have any suggestion, please leave a message on the post you are reading or email us at yuhowen@gmail.com.

精選文章

網誌作者近期國際期刊論文發表 (Recent SCI Journal Articles by the Blogger)

  Extensional Rheology of Linear and Branched Polymer Melts in Fast Converging Flows 線型、分支型高分子融體於高速收縮流之拉伸流變 Rheol. Acta 62 , 183–204 (2023)...

2019年12月30日

§10.8 強制對流 (Forced Convection)

於前面的幾節中,我們主要強調固體的熱傳導問題 (heat conduction in solids),在本節和接下來的小節,我們將探討兩種流體的熱輸送型式 (heat transport in fluids),分別為 (i) 強制對流 (forced convection) 和 (ii) 自然對流 (free convection or natural convection)。這兩種對流模式的主要差異可見 Fig. 10.8-1。大部分工業熱傳問題通常屬於兩者中的其一,然而,在有些問題中,這兩種效應都必需被考慮,稱之為混合對流 (mixed convection)。


Figure 10.8-1 非恆溫系統的強制對流與自然對流之比較

本文將探討圓管中 (circular tube) 之強制對流,由於系統夠簡單所以具有解析解。假設黏滯流體的物理性質 (μ, kρ, Cp^) 為定值且在半徑 R 的圓管中形成層流 (laminar)。於 z < 0,流體的溫度是均勻的並維持在入口溫度 T1 (uniform at the inlet temperature);於 z > 0,有一個固定的徑向熱通量 q= -q0 於管壁。這樣的系統實際存在於一個被電加熱線圈 (electrical heating coil) 均勻包覆的管子,則 q為正,如果管子正在被冷卻,則 q必需為負值。

如 Fig. 10.8-1 所述,求解強制對流之熱傳問題的第一步為計算系統的流速分佈 (velocity profiles)。藉由對管流進行殼均衡方法 (shell balance method) 所得到的速度分佈為 v= 0、vθ = 0 以及 (見 §2.3)

(10.8-1)
當自入口往下的距離遠大於入口距離時 (entrance length),Eq. 10.8-1 的抛物線分佈 (parabolic distribution) 將是有效的。


Figure 10.8-2

在這個問題中,熱在 rz 的方向被傳遞,因此,對於能量平衡我們使用墊圈形狀系統 (washer-shaped system),此墊圈是由厚度 △r 的環狀區域與厚度 △z 的平板相交所形成 (見 Fig. 10.8-2)。在這個問題中,我們處理的是一個流動流體,因此合併能量通量向量 e (combined energy flux vector) 的所有項都將被保留,在能量平衡式中的各種貢獻分別如下

(10.8-2, 3, 4, 5, 6)
後一個貢獻 (10.8-6) 是重力作功於環內液體的變化率,也就是單位體積的力 ρgz 乘上體積 2πrrz,再乘上流體向下的速度 vz能量的平衡可以透過加總這些貢獻並令其為零,再接著除以 2πrz 可得到
(10.8-7)
當 和 趨近於零,可以得到
(10.8-8)
因為重力向量作用在 +方向,所以 g的下標 z 已被忽略 。

接著我們使用 Eqs. 9.8-6 和 9.8-8 寫下合併能量通量向量的 rz 分量之表示式,並且利用已知的事實,即 v 向量的非零分量為軸向分量 vz

(10.8-9, 10)
將這些通量表示式代入 Eq. 10.8-8 並已知 v僅是 r 方向的函數,經整理後可得
(10.8-11)
上式的第二個中括號為零 (運動方程式的 z 分量;Eq. 3.6-4)。+μ(vz/r)黏滯加熱 (viscous heating),但我們在此忽略之。第一個中括號的最後一項有關於軸向的熱傳導,因為我們從經驗知道相較於軸向熱對流,它通常很小,也將被忽略。因此,我們將求解的式子為
(10.8-12)
此偏微分方程式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經求解後,將描述流體溫度是 r z 的函數。其邊界條件為
(10.8-13, 14, 15)
我們接著將此問題轉換成無因次的形式 (dimensionless form),無因次量的選擇可以是任意的,這裡我們選擇
(10.8-16, 17, 18)
一般來說,我們試著選取適當的無因次量,使最後的問題算式具有最少的參數。在此問題,ξ = r/R 是很自然的選擇,因為 r/R 已經出現在微分方程式 (10.8-12);無因次溫度的選擇是因為第二和第三個邊界條件。當確認這兩個無因次變數後,無因次軸座標也很自然決定了。

最後,無因次形式的問題算式變成
(10.8-19)
其邊界條件為
(10.8-20, 21, 22)
此偏微分方程式 (10.8-19) 結合這些邊界條件已被解出,但這裡我們並沒有提供完整的解答。

然而,若是能得到 ζ 值很大的漸近解 (asymptotic solution),將會非常具啟發性,這是因為當流體足夠遠離一開始的加熱段,我們預期管壁的固定熱通量將造成流體溫度的上升並與 ζ 呈線性。我們也預期溫度曲線的形狀 (是 ξ 的函數) 將隨著 ζ  的增加,而不再有進一步的變化 (只有向上平移),見 Fig. 10.8-3。因此,當 ζ 值很大時,下方形式的解是合理的
(10.8-23)
其中,C是接下來要決定的常數。

Figure 10.8-3

Equation 10.8-23 很明顯不是這個問題的完全解答 (complete solution),它雖允許偏微分方程式和邊界條件一和二被滿足,但並不滿足邊界條件三。因此,我們將後者取代為一個積分條件 (見 Fig. 10.8-4)
(10.8-24)
或者無因次的形式
(10.8-25)
這個條件表示在一段距離為 ζ,透過管壁進入管中的能量等於,在位置 ζ 通過截面離開的能量和在 ζ = 0 進入的能量差




將假定的函數 Eq. 10.8-23 代入 Eq. 10.8-19 得到下方 Ψ 的常微分方程式 (見 Eq. C.1-11)
(10.8-26)
這個方程式可以對 ξ 積分兩次並將結果代至 Eq. 10.8-23 可得
(10.8-27)
三個常數可由 B.C.s 1, 2, 4 決定。
(10.8-28, 29, 30)
將這些值代入 Eq. 10.8-27 可得
(10.8-31)
此結果透露,無因次溫度是無因次徑向和軸向座標的函數,當 ζ → ∞,Eq. 10.8-31 為精確解 (exact solution);當 ζ > 0.1,預測準度在 2% 內。

一但溫度分佈已知,我們可以得到各種衍生的物理量。有兩種常用的平均溫度被用來與固定 ρ  Cp的流動流體連結

(10.8-32, 33)
Erratum (Eq. 10.8-32): reads 7/24  should read 1/8 
兩個平均溫度都是 z 的函數。<T> 是在位置 z 的截面之算術平均溫度 (arithmetic average temperature);T整體溫度 (bulk temperature),也就是在位置 z 切斷管子,並收集向前噴出的流體於容器中,並徹底混合,這種平均溫度有時稱為杯混合溫度 (cup-mixing temperature) 或流動平衡溫度 (flow-average temperature)。

我們接著估算局部熱傳驅動力 T-Tb,這是在距離 z,壁溫和整體溫度具有的差值
(10.8-34)
其中,D 是管徑。我們可以重排這個結果成為一個無因次管壁熱通量
(10.8-35)
其在第 14 章被識別為 Nusselt number。

在我們結束這節之前,我們指出前面介紹的無因次軸向座標 ζ 可重寫成
(10.8-36)
這裡 D 是管徑、Re 是 Reynolds number (用於本書 Part I)、Pr 和 Pé 分別為 Prandtl 和 Péclet numbers (已於第 9 章介紹)。我們將在第 11 章發現 Re 和 Pr 被預期在強制對流問題出現,這個點將在第 14 章強化並與熱傳係數的關聯進行連結。


Reference: RB Bird, WE Stewart, EN Lightfoot, Transport Phenomena, 2nd ed (Wiley 2002).

2 則留言:

  1. 你好!我是在对岸的同行,在大学做流变学研究。偶然看到了您的blog!在互联网世界,用中文持续写流变学专业内容的很少,很可贵!我要好好花时间学习你的文章。

    回覆刪除
  2. Hi Andrew, 謝謝支持。目前blog成立未滿一年, 因此內容尚無法鎖定特定主題, 故較為零散 (流變、基本流力與熱傳、高分子加工與物理), 待未來文章達到一定數量後, 計畫加以整合理論與實務, 成為一本中文eBook。

    回覆刪除